陕西省宝鸡凤翔县联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最后冲刺浓缩精华卷含解析.doc
- 注意事项:
本文档如无特殊说明,请使用Office或WPS软件打开,文档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 版权声明: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上传用户所有,搜文库仅提供文档存储空间。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kefu@souwenku.com,我们尽快处理。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宝鸡 凤翔县 联考 2022 2023 学年 中考 语文 最后 冲刺 浓缩 精华 解析
- 文本预览:
-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积累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B.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C.王明同学做作业时,字迹潦草,杂乱无章,如群蚁排衙。 D.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2. “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该句放入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A)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B)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C)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他的门下。(D) A.A B.B C.C D.D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翩然(piān) 栈桥(zhàn) 行货(háng) 强聒不舍(guō) B.恪守(kè) 箴言(zhēn) 怨怅(chàng) 吹毛求疵(cì) C.亵渎(dú) 宽宥(yōu) 叱咄(duō) 面面相觑(qù) D.飘逸(yì) 广袤(mào) 诡谲(jué) 悄怆幽邃(qiāo) 4.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速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萌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古诗文默写填空。《桃花源记》中以“__________,鸡犬相闻”写出了环境的和谐美。《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鲜花缤纷、春草青青的景象。 6.名著阅读。 话说那六健将出洞门。径往西南上,依路而走。行者暗想道:“他要请老大王吃我师父,老大王断是牛魔王。我老孙当年与他相会,真个意合情投,……虽则久别,还记得他模样,且等老孙变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何如。”孙悟空变作牛魔王后是如何引起红孩儿的怀疑并最终被识破的?后来孙悟空又是怎样救出师父的?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千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他站起来,向大路走去。是什么原因使保尔产生了这样的轻生念头?这以后,保尔的人生走向如何?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犬破案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①,香火颇旺。一タ,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②货而亡。翌日③,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④,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人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注释:①刹(chà):寺庙。②越:抢劫。③翌(yì)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④肆:店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杭州百里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其犬亦从/从口入 C.遂越货而亡/亡处亡气 D.犬伫足不前/前人之述备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僧 疑 为 盗 缚 而 送 官 吏 审 之 果 然。 3.用自己的话说说《智犬破案》中犬之“智”的具体表现。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②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③摩荡:荡漾。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晦明变化者(《醉翁亭记》) B.相与步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C.欣然起行/性行淑均(《出师表》)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写出一种即可)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客此(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个空旷寂寥的雪世界。 D.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10.文学作品阅读。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草帽面 宋梅花 ①甘城的这个夏天,确实热得古怪。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在甘城小学旁的一条小巷内,来了个卖热面的,卖的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可人人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常常凌晨两三点了,还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吃的吃等的等,像好久没吃东西了。随后再有人来,就找个地方,或站或坐,边聊边等。 ②卖汤面的小摊主,推着板车,每天晚上十点准时到来。板车篷架上挂着一张旧招牌,写着三个并不漂亮的毛笔字:草帽面。小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从没摘下来过,像是他做生意的象征。 ③要吃面的人很快就排队了。吃草帽面,好像成了这个夏天的一种时尚。就是那些在酒馆茶馆刚出来的人,也往往会相约一句:“走,吃草帽面去!”无论吃面的队排得多长,卖面的师傅总是不紧不慢,不吭一声,一碗一碗地细心配料。他卖的面条,不是超市里买的机器面,而是手工制作的碱水面,一天就准备那么多。卖完后就大声说:“面没了!”语气中含着三分遗憾和五分歉意。后面的人听了,只能摇摇头,等明天晚上早点来吃了。 ④在他们心里,草帽面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 ⑤那头有个摆摊烤羊肉串的,看见草帽面生意火爆,非常羡慕。烤羊肉串的悄悄观察了好几天,不久便也卖起热面来。并且做了个漂亮的大招牌,人们只要经过那条巷口,就能看到“草帽面”三个金色大字。 ⑥小巷似乎更热闹了。烤羊肉串的很快就尝到卖草帽面的甜头。可好景不长,到他跟前吃面的人就越来越少。那些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的就纳闷了。他悄悄地拉住一个老吃面的人问:“为何人们都爱吃他的面?我的面条无论是材料还是做法,都和他做的差不多啊!”那人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后说:“因为你的头上没戴草帽啊!”“啥?这怎么说?都是草帽面,跟戴不戴草帽有什么关系呢?” ⑦那人望了望那顶“草帽”说:“关系可大了。你知道吗?他是个复员军人,在部队是炊事班班长。有一次抗洪抢险,他差点被洪水冲走,幸亏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可他的一块头皮,却被什么东西旋走了,从此留下一个很难看的大疤。为了生活,为了家里人,他才晚上出来卖热面。很多人去吃他的热面,除了面好吃,主要就是冲着他头上的那顶‘草帽’啊!” ⑧三天后,烤羊肉串的老板又出摊了。不过不是卖热面,而是照旧烤羊肉串。只是在他身后,多放了些小塑料凳。很多要排队的人,都可以坐在他这儿等着吃草帽面。渐渐地,烤羊肉串的生意也给带动起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第①段描写草帽面热销的场面,目的是什么? 2.阅读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人们真是冲着一顶“草帽”去吃面吗?为什么? 3.文中烤羊肉串儿的老板虽然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伏笔和照应是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请从本文中找出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三、应用 12.综合性学习。 黄海中学团委将于近期举行“迈入青春门”仪式,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拟标语)为了营造这次活动的气氛,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口秀)如果请你来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你将会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调查)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下面调查统计图中传达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 有这样一句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五彩的生活中,许多事情被表面掩盖了真相,拥有慧眼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 请以“慧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 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从此时到彼时,是岁月的距离;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感受生活,品尝人生,百般滋味皆在距离中。 请以“我与________距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若选题一,请自拟题目;若选题二,须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A 【解析】 A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符合语境。B吹毛求疵:求:找寻;疵:毛病。 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不合语境。C群蚁排衙:指整齐地排列着。不合语境。D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不合语境。 2、B 【解析】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段。结合文段意思分析。“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中的“便是”和“仪式”,很显然是承接上文“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的“灵感”和“待之以礼”,故选B。 3、A 【解析】 A. 正确。B.吹毛求疵(cī)。C.宽宥(yòu)。D.悄怆幽邃(qiǎo)。 4、C 【解析】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C项赏析不正确,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春花正在开放,小草刚刚没过马蹄,还不是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翠绿如茵的景象。 5、(1)阡陌交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乱花渐入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阡陌、淤泥、濯、涟、渐”等字词容易写错。 6、 (1)“牛魔王”以吃斋为由不吃唐僧肉,引起红孩儿怀疑,又因答不出红孩儿生辰被红孩儿识破。孙悟空打不过红孩儿请观音菩萨降服了红孩儿,悟空救出师傅。 (2)当时保尔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又找不到工作,内心深感绝望,于是产生了这样的轻生念头。此后保尔重新振作起来,尽管双目失明,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 【解析】 (1)要求学生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然后结合原著内容写出具体情节即可。孙悟空本领高强,机智勇敢.当师父被红孩儿抓走后,他先是请龙王来吐水,想用水灭火;接着又假扮成红孩儿的父亲牛魔王,想趁机救出师父,最后因为不肯吃唐僧肉引起红孩儿怀疑,又因答不出红孩儿的生辰,被红孩儿识破.可两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他只好去请观音菩萨来降伏了红孩儿,终于救出了师父。(2)选段出自苏联著名作家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的是保尔•柯察金意图自杀的情节,保尔•柯察金之所以想自杀,是因为当时保尔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又找不到工作,内心深感绝望.这次之后,尔重新振作起来,尽管双目失明,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在妻子,助手,母亲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 二、阅读 7、1.A 2.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 3.有勇有谋。一智是警觉、能够及时发现盗,提醒僧人注意;二智是记忆,在第二天可以确地从五六个人里面发现盗賊。狗没有思维能力,能够把这两点做到,可谓其智了。 【解析】 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中两个“许”都是表约数;B:跟随/由,自;C:逃跑/无,没有;D:向前/以前的。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是他。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狗能闻出凶犯的味道,并紧紧咬住他不放,可知狗也是有智慧的。从“有盗逾墙而入。犬吠”“犬伫足不前”“俄而犬跃人肆,啮一徒不置”可以看出犬的“智”。 选自:不详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 参考译文: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狗大叫起来,一位僧人醒了。小偷就砍下僧人的头,僧人就倒在地上,死了。于是小偷抢劫完财物后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僧人进入房间,看见了那位僧人的尸体,非常惊讶。于是他们就到官府报案,那只狗也和他们一起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狂欢。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觉得很奇怪。不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是他。大概狗也是有智慧的。 8、1.D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 4.示例一: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语段(一)(二)分别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示例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段(一)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语段(二)将湖面比作镜子,将美景比作画。 【解析】 1.A透明/明朗。B散步/步。C出行/品德。D都是“寻找”。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交横:交错纵横。 3.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4.考查对写景手法的理解。“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莲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如镜中,复如画中。”同样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通过描写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 【点睛】 译文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曾经和印持等诸位兄弟朋友在喝酒后乘小船游览,从孤山回来 .当时是初月照耀的在新修的堤上,柳树枝都倒影在湖面上,很是空旷,好像镜子一般,又像是在画中一般。 9、1.(1)消失(2)还(3)客居 2.(1)(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B 【解析】 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 年代:清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意思是消失。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1)中“沆砀”意思是白气弥漫的样子,句(2)中“更”是还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B项表述错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见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10、1.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2.(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3.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4.答案示例一:“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答案示例二:“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答案示例三:“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根据文中“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可以看出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的人;根据文中“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可以看出鹞爷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根据文中“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可以看出鹞爷渴望亲情;根据文中“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可以看出鹞爷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结合上下文推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意分析词语在文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应该是:表层意思+深层含义。(1)“蚕食”意思是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吃掉,比喻逐步侵占,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对村庄院落的破坏,表达了鹞爷的痛心。(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及人物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闪过”一词,然后综合词语意思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闪过”,表现了鹞爷对孩子的想念,对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3.本题考查理解故事情节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不仅照应了文章标题;更能表现鹞爷内心的复杂情感,凸显了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学生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11、1.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不是。人们之所以排着队去吃面,一是因为卖汤面的小摊主在部队参加抗洪抢险时负过伤,现在生活有困难,大家想通过吃面的方式来帮助他;二是他原来是炊事班长,手艺真的好。 3.脑袋瓜灵活,爱耍小聪明;但为人善良、乐于助人。 4.示例:第②段中写“小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从没有摘下来过。”这是伏笔;而在第⑦段中交代小摊主受伤后头上留下一块难看的大疤,则是对上文的照应。 【解析】 1.考查文章开头情节设置的作用。此文开头写开头用甘城夏天热得古怪烘托草帽面走这件稀奇事,具体描写草帽面热销的场面,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下文故事的叙写。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阅读文章,整体感知,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草帽面虽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因为是手工制作,人人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儿。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草帽面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是他做生意的象征。烤羊肉串儿的纳闷和老吃面的人的解释印证了这一原因。激起了人们的敬佩之情。草帽面摊主原来是复员军人,在部队里参加过抗洪抢险,脑部受伤才带着草帽出来摆摊。人们敬佩他的牺牲精神,进而关注并喜爱上了他的草帽面。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板车篷架上挂着一张旧招牌,写着三个并不漂亮的毛笔字:草帽面。小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从没摘下来过。”用“草帽面”来吸引顾客,表现他的机智聪明,脑袋瓜灵活;“他是个复员军人,在部队是炊事班班长。有一次抗洪抢险,他差点被洪水冲走,幸亏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侧面衬托出他甘于付出的牺牲精神。 4.考对伏笔和照应的理解。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如,“小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从没有摘下来过。”与后文“有一次抗洪抢险,他差点被洪水冲走,幸亏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可他的一块头皮,却被什么东西旋走了,从此留下一个很难看的大疤。”相照应。 三、应用 12、示例:①拥抱青春,放飞梦想;迈入青春门,走实人生路; 示例: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播种希望、描绘锦绣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一起,在这里隆重举行“迈入青春门”仪式,青春承载未来,青春寄托希望,现在我宣布仪式正式开始! 归纳信息:“青春仪式”前后学生在热爱国家、敬爱老师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基本持平;不过在责任意识、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仪式的庄严感已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催化剂。 【解析】 (1)拟写宣传语的要求:①须紧扣主题。②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要在20字以内。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者短语。④结构相对,但不需要从对偶句的高度要求。写法应注意:紧扣活动主题来写标语。如,告别金色童年,迎接青春岁月。 (2)开场白: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内容要切合此次活动,并具有一定的鼓动性。如,各位同学好!欢迎来到“迈入青春门”主题仪式现场。青葱的年华,美好的岁月,生命的激情自今天开始飞扬!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拉动琴弦,唱响劲歌,放飞梦想,与希望一起成长!现在我宣布仪式正式开始! (3)此题考查图表分析,这类题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此题就抓住“迈入青春门”仪式前后学生的思想变化的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给我一双慧眼 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探索也逐步加深,正所谓“以古鉴今”。可如何分辨真史假史呢?有人说,二十四史是正史,它们是真史,可以借之鉴今。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这样说,可我却想给自己一双慧眼,用这双慧眼去鉴别历史的真假。 给我一双慧眼,我用慧眼看《史记》。相信略懂楚汉历史的人,大都知道历史给我们的西楚霸王戴上了一个“残暴”罪名。这罪名的由来,多半是司马迁所说的,项王钜鹿击败章邯后,俘虏秦军二十余万。因怕秦军不服,当夜坑杀了二十万秦军。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项羽战前只有三到五万楚军,战后想必不到三万,可秦军降卒有二十万,仅用三万楚军,如何坑杀这二十万手足健全的人?有人说,二十多万秦军都是在骊山给秦始皇修墓的囚徒,没有什么战斗力。笑话!即使战斗力不强,临死之前也会竭力反抗,困兽犹斗。更大的困惑是,如何在一夜坑□降卒?在一夜中,如何挖那么大的坑?即使有那么大的坑,如何把二十万人丢下去活埋?古代可不像现在有推土机,有机枪火炮等先进武器啊!我的慧眼看到了《史记》这举世公认的正史上,也有令我怀疑,值得商榷的地方。 给我一双慧眼吧,有了慧眼,才有能力去自主分辨历史的真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历史典故演化而来的成语,更是寓意精深,脍炙人口。不过,我用我的慧眼发现有些成语中的典故,令人难以信服。比如“囊萤映雪”。 古时候有个读书人,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夜晚想读书,夏天就到野外抓来一些萤火虫,在萤火虫所发出的光下读书。这个典故不知被用了多少年,甚至演化为成语,以勉励大家刻苦读书。可有一次我在乡下做客时,特地抓了二十多只荧光闪闪的萤火虫,用一只薄薄的塑料袋装着,把它拿到黑暗的房中,根本无法用此照亮书页。如果换上古代的布袋、纱袋,它们所发出的光只会更暗淡。回来查找科学资料,我知道了:萤火虫尾部的亮光只有靠近尾部才有点亮,稍远就暗淡无光了。我真不明白,那古人是如何看书的? 龙应台说过:“历史没有绝对的真实,但我们不会停下探寻真实的脚步。”给自己一双慧眼,不人云亦云,用自己的慧眼去鉴别历史的真假吧! 我与母亲的距离 我和母亲又吵架了。根本不容对方解释,两个人只是高一声、低一声的叫喊,不久,我们同时都精疲力竭。而导火线,仅仅只是关于我出行穿什么的问题。母亲看着我,眼光中分明流露出对我的任性的无奈。我低下头,不愿看她由于气愤而变得奇怪的神情。等到我再抬起头看她时,我发现她的眼角有些湿润。一股莫名的愧疚从心底升起,我开始后悔。而母亲,这时却用那漠然而又冷峻的眼光瞟了我一眼,然后愤然甩门而出。 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刚才愧疚的心情荡然而去,“大人有什么了不起”,我越想越气。为什么我和母亲之间会有这么深的代沟,以至于连我穿衣服都要由她做主,要跟我争论不休?我从沙发上站起,决定不再想这么烦人的事。我从旁边的杂志架中抽出被掩埋在书报下面的电视机遥控器。“啪”的一声,有样什么东西掉了出来——是母亲的记事本。我好奇地翻开来看,上面记着的竟是?!母亲在每一个日期后面,都记着我的健康状况:5月16日,晚上有点咳嗽,明天要她吃药;5月18日,感冒……直到翻到最后一页,我才想起前两天我的喉咙不太舒服,晚上还着了凉。刹那间我才明白,为什么母亲执意要我多穿些衣服而不顾一切地与我争吵。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我知道我真的错了。我拿起电话打母亲的手机—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