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类型陕西省西安市西电附中2023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doc

  • 上传人:沸腾情绪
  • 文档编号:1855817
  • 上传时间:2023-10-17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149.50KB
  • 注意事项:

    本文档如无特殊说明,请使用OfficeWPS软件打开,文档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版权声明: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上传用户所有,搜文库仅提供文档存储空间。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kefu@souwenku.com,我们尽快处理。

    关 键  词:
    陕西省 西安市 附中 2023 中考 语文试卷 解析
    文本预览: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苦心孤诣地奋斗了十年,终于把公司发展扩大,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 B.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C.我叔叔退休后,还待在工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他年富力强。 D.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虔信(qián) 荫庇(bì) 自知之名(míng) B.托辞(cí) 蓦然(mù) 中流砥柱(dǐ) C.告罄(qìng) 刹那(chà) 断章取义(qǔ) D.感概(kǎi) 孱弱(chán) 面面相觑(qù)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撺掇 山麓 摩肩接踵 穷兵渎武 B.斡旋 睥睨 轻歌曼舞 目炫神迷 C.黧黑 羁绊 坦荡如坻 殚精竭虑 D.诡谲 猥琐 哗众取宠 长途跋涉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县委书记》就是“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的结晶,为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B.七百多年前,马克·波罗游历泰州,感慨“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C.时至今日,为什么美国一些政客还沉浸在“天选之国”的迷思当中?还在做着“山巅之国”美梦? D.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围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举办了开幕式和六场平行分论坛。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造访(拜访)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树的花) 美不胜收(尽、完) B.鄙薄(轻视) 家君(父亲,敬辞) 三省吾身(反省) C.险躁(危险) 殉职(指因公牺牲) 怪诞不经(正常) D.倜傥(洒脱)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 识破机关(秘密)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中国古人认为时间像一个圆圈,世界上的事物在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宙”的本意是指车轮。可见古代中国人把时间看成是不断运转的舟车之轮,认为昼夜、月份、四时、岁序都是循环往复变化的,60年完成一个大循环,然后周而复始,启动下一个循环。同时,人们又通过直觉体验,将时间看成单向延伸的直线,强调时间一往无前、去而不返,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孔子云:“ ”曹操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陶渊明劝慰世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颜真卿警告年轻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人们或通过“赢得生前身后名”,求得生命价值在人间的不朽与永驻;或通过躲入世俗之外的深山,悉心体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快慰,以内心世界的充盈弥补自然时间的窘迫;或通过“调素琴,阅金经”,求得精神维度的拓展,获得时间占有感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的并存,构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时间观念。 时间取向是不同文化对时间所采取的不同价值观。受儒家传统思想和农耕经济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在时间取向上更倾向于过去取向。人们对过去怀有强烈的崇敬之情,认为总结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教训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对未来却不抱有太多的兴趣,因为人们认为未来的事情早已注定,只能接受,无法预知。以史为鉴,博古通今,追本溯源,这些无疑与过去息息相关。民间俗语中的“老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饭要多”“祖宗之法不可变”等传统思想观念也都是过去时间取向的体现。而西方文化更崇尚将来的时间取向。古希腊人认为时间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强调时间无始无终,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因而历史与传统的观念并不深入人心。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不具备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很少崇拜祖宗,很少回顾过去,更加关注未来,常常会推翻前人所创立的理论与思想。 各文化群体所形成的时间观念都有其社会及文化的渊源,无分高下优劣。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对于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要给予认可和尊重,不应将本民族文化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标准,唯我独尊,对其他文化产生排斥心理。应在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突破自身的局限,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增进理解和交融。 目前人们的寿命平均在80岁左右,那么一个15岁的少年有多少可用的时间呢?据科学统计,人一生睡觉的时间大概24年,吃饭的时间大概6年,花在路上的时间大概6年,看病的时间大概6年,等车的时间大概5年。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代表10岁,减去上述的时间以及已经过去的15年,剩下的就是他可利用的时间(如下图)。 1.结合上下文,在(材料一)横线处填入《论语》名句恰当的一项是 A.朝闻道,夕死可矣。 B.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东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3.结合三则材料中的信息,说说当今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时间观念。 7.默写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黄发垂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杜甫在《望岳》中抒发自己敢于攀登雄伟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借用典故抒发对友人怀念和对世事沧桑变化巨大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经典,启迪人生,请按照题目要求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_____时期的生活的散文集,其中包括《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_____(填写其中一篇的题目)等共十篇。其中,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有____________(填写其中一篇的题目)等。 (2)《朝花夕拾》中有文章写了,在鲁迅的人生和文学道路上,他做出了一次重大的选择,那就是___。 二、阅读 9.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10.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11.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已西( Brazil)、俄罗斯( Russia)、印度( India)和中国Chin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 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8年-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 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 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按字母排序成员国如下 金砖国家成员国名单 序号 英文名 中文名 1 Brazil 巴西 2 China 中国 3 India 印度 4 Russia 俄罗斯 5 South Africa 南非 2017年1月1日,中囯正式接任金砖国。2017年9月厦门举办金砖国家峰会,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主席对今年9月在福建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提出四点期待: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挑战;开展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推进机制建设,构建更广泛伙伴关系。以下是2017年金砖会晤会标:十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从12%提升到23%,贸易总额的占比从11%升至16%,对外投资比重从7%上升到12%,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达到50%。金砖囯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1.下列表述,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金砖国家峰会是由美国经济师吉姆·奥尼尔倡导创立的。 B.(材料一)的表格南非之所以排在最后是因为它最后加入 C.厦举办金砖国家峰会主要是为了深化合作、促进发展。 D.近十年来,金砖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大的五国。 2.2017年金砖会晤会标:主图案既是鼓满的风帆,也是旋转的地球,呼应了“____”的会晤主题;BRICS五个字母象征着_____;2017 CHINA和中国印章说明了_____ 。 3.(材料一)既用文字说明,又用表格说明,分别有什么好处呢?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1分)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4分)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3.第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4.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5分) 5.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记。 ②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 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⑩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⑪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 ⑫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⑬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⑭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1.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 2.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 3.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⑨段中划线的句子。 (1)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2)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 5.选文题材平凡,人物平凡,但却非常耐读,给人无尽的回味和遐想,请你说说选文有哪些特点值得你学习? 三、语言表述 14.根据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语句。 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哪能会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__________,__________?未经历艰难困苦的阻挡,哪能会体会到功成名就的喜悦? 四、写作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讨好一个人,用讨好别人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与你同行…… 根据你对生活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 【解析】 试题分析:A.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B.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望文生义,使用错误。C.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前后矛盾,使用错误。D.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前后矛盾,使用不正确。故答案为A。 2、C 【解析】 A项,“名”应为“明”;B项,蓦然(mò);D项,“概”应为“慨”。 3、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字形。A.“渎—黩”B.“炫—眩”C.“坻—砥”。故选D。 4、B 【解析】 B句中最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外。 5、D 【解析】 A杨花:柳絮。B家君:父亲,谦辞。 C险:轻薄。 6、1.C 2.①东方人秉承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形成了注重过去的时间取向;②西方人强调时间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形成了关注未来的时间取向。 3.示例:每个人的生命有限,可用于学习和创造的时间更加有限,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既应该从过去吸取经验,又应该着眼未来,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解析】 1.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句子的意思,然后通读原文,看看与原文哪一段落的内容相合,可将题干所给句子代入语段中,分析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中心内容是否相符。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正好与上文“人们又通过直觉体验,将时间看成单向延伸的直线,强调时间一往无前、去而不返,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下文曹操等名人对于时间的论述有机衔接。A强调“闻道”的重要性。B讨论的是“行”与“学”的关系。D强调学习方法。 2.题干要求说说东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并分析是作答的关键。如可分析材料一“同时,人们又通过直觉体验,将时间看成单向延伸的直线,强调时间一往无前、去而不返,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材料二“受儒家传统思想和农耕经济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在时间取向上更倾向于过去取向”等句,这些话是说东方人秉承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形成了注重过去的时间取向。再分析材料二“而西方文化更崇尚将来的时间取向。古希腊人认为时间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强调时间无始无终,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因而历史与传统的观念并不深入人心”等句,这些话意思是说西方人强调时间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形成了关注未来的时间取向。 3.说说当今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时间观念。考查能根据文字材料和图表,分析归纳出一般道理的能力。如从“据科学统计,人一生睡觉的时间大概24年,吃饭的时间大概6年,花在路上的时间大概6年,看病的时间大概6年,等车的时间大概5年”等句分析,每个人的生命有限,可用于学习和创造的时间有限。而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我们发现一个15岁如果能活到80岁,其可利用的时间不到18年左右。可见学习和创造的时间更加有限,所以我们吸取经验,着眼未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7、(1)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牧人驱犊返 (4)思而不学则殆 (5)曲径通幽处 (6)云生结海楼 (7)并怡然自乐 (8)益慕圣贤之道 (9)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0)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犊”“殆”“慕”“凌”等字词的书写。 8、 童年少年(儿时到辛亥革命)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弃医从文 【解析】试题分析: 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二、阅读 9、(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能突出“早”这一特点的词句分析作答即可。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据此分析作答。(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诗歌的尾联“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将“月亮”比作“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独吟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和出发时间之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10、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以”“酬”“通”等字词的翻译。 11、1.D 2.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五个成员国中国是本届主席国或本次峰会在中国举办 3.文字说明能清楚揭示金砖国家概念的由来和发展。表格一目了然,有利于读者迅速了解其成员国名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即可。A项不符合,与原文“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不符。B项,不符合,原文:国家排序是按照英文单词“BRICS”的字母顺序。C项不符合,厦门举办金砖国家峰会主要是为了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D项符合。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结合材料二文本内容第一行文字和图案的内容回答即可,中国印章说明了这次峰会在中国举办。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材料以的内容分析即可。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写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的由来。“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已西( Brazil)、俄罗斯( Russia)、印度( India)和中国Chin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 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8年-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 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 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写出了“金砖国家”的形成过程。表格清晰的写出了成员国。 12、1.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 2.(1)是指文中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或“感动作者的人和事”)(2分) (2)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 3.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1分),有力地烘托了(衬托出)(1分)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 4.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 5.作者赞美雪花(1分),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审清题目,此题其实是对课文内容的提取、概括。从前向后读文章可知,全文共写了三件事,概括时,要把事情中体现“温暖”的地方强调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从前向后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把所写的几件事中所包含的切题的成分概括出来做答。 2.试题分析:“怡然的种种”指代上文内容,读文章可知,指上文所写的给“我”带来温暖的人物和事情。即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最柔软的角落”指易于被感动的“心底”,即心灵的最深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3.试题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处是为了烘托中年妇女热情、乐于助人的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及其效果的掌握情况。 点评:景物描写一般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烘托人物,一是推动情节发展。 4.试题分析:本文题目是“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文中写的三件事都与“雪花”有关,都体现了“温暖”,因此,本文有明和暗两条线索。即以雪花和温情为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线索的理解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点评:线索起贯穿全文的作用,一般题目或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就是文章的线索。还有些文章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要根据具体文章做出具体分析。 5.试题分析:这是文中画龙点睛的语句,表面写雪花,其实是借雪花写人物。因此,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雪花的赞美,更表达了对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的赞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句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句子在文章的什么地方,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13、1. ①设置悬念,“第一次”合影是什么情况,和谁“合影”,这些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②“合影”二字点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照相”。③“第一次合影”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揭示作品的主旨,表现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对家的热爱。 2. 迷信、固执。 3. 小说四次出现油桐树,作用有以下几点:①贯穿主要情节;②推动情节发展;③表现人物形象;④升华作品主旨。 4. (1)这里用了暗喻,含蓄巧妙地写出了奶奶的年迈和衰老,既合乎人生的事实,又符合当时人物的心情。同时也为后文奶奶的离世做铺垫。 (2)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那条白线比作一道“阴森恐怖的符”,表现“我”面对拆迁惊慌、无奈的心态。也说明拆迁给“我”的冲击之大,因为爷爷栽的油桐树即将消失,奶奶即将逝去。 5. 选文题材小中见大,小中显现人性的真情和光辉,充满温馨的感情;作者较多地使用了修辞,使语言朴实中耐人寻味,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作者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千千万万奶奶的形象摹写的活灵活现,引人自思。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文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目,既交代了全文的叙写的主要事件,表现了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揭示作品的主旨;又以“合影”来组织材料构成文章的叙事线索。同时,还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依据文章第1段中的“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可知,奶奶是一个迷信且固执的人。据此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小说四次叙写油桐树,第5 段“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 第8段“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第10段“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第13段“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作者叙写油桐树,全文的主要事件,交代了时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还把“爷爷”与树联系在一起,刻画了爷爷的形象,表达了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揭示小说的主题。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1)语句“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把“人”比作“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含蓄发明家形象地写出了奶奶的年迈和衰老的特点,也为后文叙写奶奶的离世做铺垫。(2)语句“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栽的油桐树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而即将消失,表现了“我”面对拆迁惊慌、无奈的心理。据此理解作答。 5.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章的选材、叙写的内容、主题思想、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来谈,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如:本文选材小中见大,通过叙写“小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等。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 三、语言表述 14、 示例:未经历黑暗寂寞的洗礼 哪能会体会到破茧成蝶的美丽 【解析】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哪能会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句式结构为“未经历……哪能会体会到……”。内容要与前后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四、写作 15、参考例文 丰富自己,为你点赞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丰富自己,成功自然会青睐于你。 一只鸟儿划过泰戈尔的窗前,他心情激荡,用优美的语言写下空灵的感动,几个月之后,华美的篇章便传到人们耳边。一粒普通的种子掉落到达尔文脚下,他将其拾起,数十年之后,《进化论》震惊了全球。一束强烈的光线照射到爱因斯坦身上,在窗后留下一地阴影,数年之后,光量子理论照亮了理论物理发展的航向。先贤们的成功让人艳羡,或许有人说他们只是碰巧而已,但却别忘了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他们的成功何尝不是因为他们平时的不断努力,不断丰富自己? 我曾经慨叹于牛顿的丰功硕果,以为只有天才的头脑才能将枯燥难耐的物理演绎为一组迷人的数字方程,但牛顿在教堂中黑暗的小屋里独涉书山的艰辛又有几人知道?曾经歆羡于海伦•凯勒的皇皇巨作,以为只有超人才能在残缺的身体上勾勒出生命的轨迹,但海伦在黑暗无光的世界中艰难摸索的苦楚又有谁能真正体验?辉煌的背后必定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艰辛历程。 回眸前贤遗迹如烟,而我于雾霭沉沉中懂得了生命的暗示:不断地丰富自己,平凡的生命也会成为伟岸的躯体,黯淡的生命也会充满绚丽的光彩。不断地充实自己,巴尔扎克才能在枯燥难耐的鹅毛笔下享受世间百态的顿悟;不断地丰富自己,毛主席才能在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上拥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自信。 丰富自己其实并不难,有时需要艰辛的努力,但有时也许只要一本带着淡淡墨香的书。奇妙的文字在眼前跳跃,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你会得到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水浒传》中你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情与义、善与恶;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你会学会自立自强;在《红楼梦》中会品味到世间人情冷暖…你的心会随着书中的人物一起跳动,随着他们笑,随着他们悲……在这些阅读中,你的心灵就会渐渐地充实起来。 丰富自己,有时也许只要一路的风景。明媚的阳光,或是细细的雨丝;树上的绿光,或是芬芳的花香;宽阔的马路,或是泥泞的山间小道。你静下来,远离世俗的干扰,这个世界只剩下你和自然做伴。这时候,大自然会教给你远比书本还多的知识,你的心灵便会充实起来。 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泰戈尔说:“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丰富自己,让我们赢得最好的,为我们的人生点赞! 【解析】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按材料。为什么“待到春暖花开时,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待到时机成熟时,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与你同行”?因为“用追马的时间种草”“用讨好别人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把功夫花在了实干上,花在了提升自己上,所以才能等到时机成熟,取得了最终的成功,据此可立意为“实干才能成功”“提升自己”“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等。 【点睛】 写好材料作文应注意:(1)把握材料寓义。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所给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制约性。很多考生往往把握不了材料揭示的中心,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2)选择恰当角度。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我们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搜文库是C2C交易模式,所有文档均是用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文档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未经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陕西省西安市西电附中2023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souwenku.com/p-1855817.html

    copyright@ 2016-2022 搜文库网站版权所有   网站客服QQ:425721614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17391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搜文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搜文库平台,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搜文库
    收起
    展开